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曾用名:江西教育学院学刊;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主办:南昌师范学院
主管:南昌师范学院
ISSN:2095-8102
CN:36-1335/G4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290576
被引频次:18091
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师范教育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发散思维的神经认知模型及其本土化运用探索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发散思维神经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发散思维及其评估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概念于1956年由Guilford正式提出,他首次分离了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两个过程,并

一、发散思维神经认知模型的理论基础

(一)发散思维及其评估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概念于1956年由Guilford正式提出,他首次分离了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和发散思维两个过程,并指出发散思维是个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方面,包括信息的提取和针对一个问题形成多个、多种回答的过程。

Guilford在其著名的智力结构模型中完成了对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分离。但是根据许多研究者的观点,传统智力测试无法直接、有效地对创造力进行评估。这些测试大多是“一个项目对应唯一的答案”,这却是个体聚合思维的过程。而作为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被广泛运用到创新能力的评估中。虽然针对它的批评或反思众多,但结合生活实际创新成就,研究者发现发散思维测试能够有效地预测创新行为。

众多测试中,TTCT测验被广泛研究和运用,是最普遍的教育学测量工具。它本质上基于Guilford的理论模型,由E·P·Torrance于1966年创建。测验分为言语部分和图形部分,共10个项目,从流畅性、可塑性、原创性和详尽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本研究中验证的模型是在已有发散思维工具基础上的革新。该模型由Brandoni和Anderson于2009年提出,针对教育学领域相对忽略发散思维甚至创新能力前沿成果和评估的现状,以神经认知科学观点形成分别基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理论的二维矩阵,以供教育学、心理学实践及研究。

(二)模型及其理论基础

1.神经认知科学理论是模型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所验证的模型是基于神经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发现提出的。模型创建者Anderson认为:神经认知科学是神经认知理论与哲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综合;是借鉴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混合学科,有望在理解复杂人类行为方面为这几个学科带来更多的理论一致性。神经认知科学领域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理论基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探索发散思维时,早已不满足于利用认知理论和传统测验对发生机制进行推测,而将目光投向了背后的生物机制尤其是大脑的职责,渴望通过新兴技术对复杂认知过程做出解释。其中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发散思维是大脑众多加工处理单元同时得到激活的复杂结果,这一心理过程并非单元化的现象,而需要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和其他心理操作。

到本世纪初,经历了过去二十多年的巨大发展,科学教育跨越了“前范式阶段”,使得科学教学、学习过程的各方面有可能形成连贯一致的综合总结,科学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及知识领域。关于科学教育创新行为及发散思维的研究也随之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这关键的20年里,得到不断发展的、有关学习过程的理论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杜威等教育学家的观点,以及皮亚杰、维果斯基和布鲁姆等的相关理论体系和发现学习理论。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共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产生于意义创建的寻求过程,即学习者参与的是一个对自身经验进行个体解释的建构过程。在该理论中,学习者扮演着主动的角色,学习过程是动态、积极的行为过程。

正是这新兴的认知理论与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开展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的结合,催生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神经认知科学。

模型的创建者Anderson认为,神经认知科学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建构主义中人类积极参与学习的动态过程;同时,在使用神经生物模型研究学习过程时,人类认知的建构主义模型也能提供卓有成效的理论综合——建构主义范式的中心观点能补充我们对大脑运作的理解,尤其是中央神经系统(CNS)中较高水平大脑中心的职责。

基于此,Anderson于1997年提出了中央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10条基本原则,系统地描述了大脑在人类思维过程中运作的基本模式:中央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以模块化组成并发挥功能,在大脑皮层被分割为特定的功能区域,发挥特定功能。纵向连接上,中央神经系统形成分层理的结构,层理之间交叉联系,高低水平中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整体而言,中央神经系统在越高的水平上具有越高的可塑性;各模块、系统在加工时平行运作、序列化调动同时发生;传递的信息分为前向信号和反馈信号,两者的交互使得大脑能调节、同化已有信息和外来信息,从而共同实现机制的内部调节和自我调节。除此之外,通过信号传递,中央神经系统还能进行内部检查,维持内稳态,以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这些原则与规律是模型建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文章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ncjyxyxb.cn/qikandaodu/2021/0726/598.html


上一篇:试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协调共进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