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我国先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朴素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天灾人祸发生时,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的,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能够有效的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维持社会的稳定。我国的先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意识到了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接下来,小编会以几个具体的朝代为例子,带领大家走进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体系之中。
《周礼·司徒篇》有云:“以保息养万民,
春期时期齐国的大改革家管仲更进一步,把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纳入国家改革之中。管仲建立的社会救助体系,即为“九惠之教”:
九惠之中,值得一说的是第五条“合独”。管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个叫做“掌媒”的官,把那些丧失了配偶的人进行配对,让他们相互结合,国家不仅免费给他们免费提供田地,结婚三年之后还有工作安排。失偶之人不仅能重新找对象结婚,还能免费获得田地和工作,这福利是大大的好!
在汉朝时期,对于老弱病残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癃”,比如说体弱多病、身体残疾、驼背、侏儒症患者等,都被称之为“癃”,也被称之为“笃癃”或者“罢癃”。
对于“癃”,东汉的统治者的也采取了相应的救助措施。比如说东汉建武二十九年至建武三十年,连续三年,光武帝刘秀诏令:“赐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又比说永平十二年,汉和帝下令:“鳏、寡、孤、独、笃癃、贫无家属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班固《后汉书》)。
不要以为每次救助都是三斛、五斛的,感觉量很少。在东汉年间,一斛等于十斗,相当于现在120斤,三斛就是就是360斤,五斛就是600斤。在生产力低下的东汉,这个单次救助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类似于上述这样的救助,在《后汉书》的记载中出现次数不下20次。
这样的救助年年都有吗?想得美!老天爷说有才能有。这老天爷自然是有两层含义了,第一层含义就是指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比如说洪涝灾害、天狗食日以及无法解释的“天降祥瑞”;另一层含义则是指与天子相关的事情,比如说新皇登基、册封皇后、册立太子之类国之大事!关于这一点,王文涛在《“癃”病与汉代社会救助》一文中对此有过详细统计,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相关文章研读。
唐代的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病坊制度,对贫民、病残之人在某种程度上实施免费的的医疗救助。唐朝的病坊制度可以说现在医保体系的雏形,虽然说覆盖面是小了点,条件也简单了点,执行也不那么到位,不过放在1000多年前,咋也不能要求太高啊。
唐朝的病坊是一个由民间慈善机构转变而成的政府机构。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洪昉禅师的高僧,本着慈悲为怀之心,在自己的寺院中搭建了几个简单的建筑,不仅给附近的百姓免费治病,还提供免费是食物。
洪昉禅师看来也是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网络大v。总之洪昉禅师设立病坊的行为传到了武则天的耳中,武则天觉得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创意,就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到了唐玄宗年间,病坊已经遍及了全国。就这样,病坊从一个民间性质的组织,成为了政府机构。
既然病坊已经成了成为了政府机构,经费自然也是来源政府。各地的财政部门首先会给病坊一笔本金,然后病坊的管理者拿着这笔本金做点小投资,把利润拿去病坊作为经费(
除了这个经费来源之外,有时候皇帝心情高兴了,也会时不时的赏赐给病坊一点,比如唐懿宗曾下诏曰: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宋朝的社会救助体系之完备,是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个也好理解:宋朝别的没有,就是有钱啊!
在宋朝的社会救助体系,囊括了生老病死,从出生到离世,都有着相应的机构进行救助,光从机构完善程度来说,比之今天也未必逊色多少。
(一)婴幼儿救助
古代的造人运动是比较繁荣的,养不起又生下来的现象也多啊!怎么办?丢了!刚刚出生的婴幼儿,丢在外面没人管,分分钟就没了。针对这
文章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ncjyxyxb.cn/zonghexinwen/2020/0909/331.html
上一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导师介绍:支林
下一篇:美术鉴赏论文参考文献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